《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读书心得体会(彭伟)

时间:2021-12-01 16:19:36 | 来源:市价格认证中心

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伟大诗人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认真研究、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认真阅读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阅读体会如下:

一、总书记的知青岁月究竟是怎样的。当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后,感觉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既朴实又不平凡。1969113日,总书记乘知青专列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历经“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这段农村插队劳动磨炼学习的经历,是习近平思想、觉悟、感情的出发点。一个共产党的工作者,如果不真切了解基层群众的疾苦和贫困地区群众生活的艰难,就无法真正站稳群众立场。总书记对人民群众的深情,就是从知青时代一点一滴培养起来的。后来,总书记被推选为梁家河村支书以后,通过认真细致地给村民做思想工作、说服工作,处理好了各种纷繁复杂的关系,把村民团结起来,通过良种培育、打井找水、办沼气等,为当地群众办了许多实事。在农村的七年,是总书记人生道路中最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对他的整个成长、成熟、成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74年,总书记又被推荐去赵家河搞社教工作,独自承担了七八个月的社教、整顿工作,冯家坪公社对赵家河的整顿工作很满意,要总书记留在那里继续工作,但总书记所插队的文安驿公社不同意。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一批像总书记这样不平凡或平凡的人,他们都热爱这个国家,愿意穷尽毕生为其奋斗,中国才会像今天这样,有这么快的发展和这么大的进步,并有这么好的未来。

二、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是他人生经历中十分重要的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是第一位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的中国共产党总书记,他有过曲折的少年时代,有过奋斗的青年时代,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普通军官到军委主席,他在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他都待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他都当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经历,这些重要岗位的历练,这些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对他担当重任、继往开来是不可或缺、至关重要的。总书记酷爱读书,这一点众所周知。总书记在陕北农村劳动期间,数年如一日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他白天去山上劳动,晚上回家一有空就看书,并就一个观点、一个史实找出很多相关的参考书籍来阅读比较,从不同侧面了解和分析问题,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和观点。总书记先后学习了苏联历史学家谢缅诺夫的《中世纪史》、中国史学家范文澜的《中国通史简编》、《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资本论》等。通过阅读这些书籍,总书记的思维和视野得以开阔,心灵得到滋养,让青年的习近平更加深入地认识了我们这个国家,领略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了中国的历史变迁。这些作品给他带来了强大的正能量,培养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情。可以说,总书记后来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建立在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之上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提出的许多治国理念,都和他过去的经历有很大的联系,可以说,总书记的执政理念和他的思想,就是在持之以恒的读书生活中积淀下来的。从实践层面说,总书记在梁家河学到了很多,他从来没有脱离过基层。基层群众想什么,渴望什么,面临什么问题,这些都比他当初在梁家河所面临的问题复杂得多。习近平当选党的总书记以后,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根子就在他对基层群众和基层实际情况的了解上。

三、向总书记学习始终不渝为群众办实事。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文章中说:“只要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这句话的核心思想就是:衡量对错的标准,应该从人民的利益出发。总书记在梁家河办沼气、打井、办铁业社、打坝地、办代销店、种烤烟、搞河桥治理等,这些都给梁家河村带来了很大的变化,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和便利,直到今天,当地群众还在受益。这都说明了在当时群众需要什么,总书记就干什么。总书记从离开中学走上社会的第一步就是在梁家河,虽然艰难困苦,但这段经历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在走上社会之初就与最底层的中国农民同甘苦共患难,由此培养了他一生都割舍不断的深厚感情——从心底里热爱人民,把老百姓搁在心里——这是任何一所高等学府都学不到的东西。这教育了我,在价格认定工作中,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回应人民群众的价格认定需求,从身边小事做起,贴近基层群众,结合自身工作实际,立足岗位职能,形式多样地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

今后,我将始终坚持便民利民办实事,完善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切实规范价格认定行为,深入推进价格争议纠纷调解工作,将价格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处理在萌芽状态,为建设平安和谐南充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