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充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优秀案例之嘉陵区大通镇麻感坝村

时间:2023-06-14 13:45:31 | 来源:市农经站

“蚕海桑田”铸就乡村振兴路

村情简介

麻感坝村,村域面积4.27平方公里,全村596户、1910人,集体土地5720.43亩,耕地3209.48亩,林地391亩,有农业专业合作社4个,村内发展蚕桑1000亩、果桑500亩、花椒柠檬400亩等产业。2018年引进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建成综合性蚕桑养殖基地,蚕桑产业年综合收入达到500万元以上。该村是乡村振兴重点帮扶村,也是嘉陵区成功申报创建“中国桑茶之乡”和“中国蚕丝被之乡”的重要基地,曾先后获评南充市脱贫攻坚先进村、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2021年,村集体经济收入9.3万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万元。

典型做法

发展,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21年抓住换届有利时机,选优配强了一支富有能力、开拓进取、群众基础较好的村“两委”队伍,实现了书记、主任“一肩挑”,班子成员学历、年龄“一升一降”。如今,麻感坝村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4岁,其中3人为致富带头人,村组干部具有突出的经济发展能力。几年来,麻感坝村党支部注重突出农村党员引领和带头作用,通过出谋划策、组织引导和主动服务,让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领头雁”和中坚力量。重点打造现代蚕桑产业园,发展果桑、柠檬等产业,为完善集生态旅游、丝绸文化、科普教育、采摘体验、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产业旅游环线提供了有力支撑。

乘势,政策扶持是重大机遇

     20217月以来,市委对外联络办、南充海关、嘉陵区蚕桑产业发展中心派出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对麻感坝村进行精准帮扶,协助村“两委”开展乡村振兴、环境整治、基层治理及组织建设等各项工作。驻村伊始,工作队与村“两委”就明确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有力抓手,多次进村入户摸清实际村情,理清发展思路一方面带领村“两委”干部和村民多方学习先进经验,全力打造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项目,另一方面为麻感坝村争取各级资金项目,支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麻感坝村将100万元集体经济扶持资金投入南充市嘉陵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每年分红6万元通过浙川东西部协作项目每年增收3.04元,61村民受益,每户分得200元到300元不等的股金,拓宽了群众增收渠道,夯实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石。

突破,多向发力是重要举措

    一是产业带动。南充银海丝绸有限公司流转土地栽桑树1000亩,建成养蚕培育室1200平方米,村集体牵头农户出租土地为发展产业提供了必要前提条件,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以银海丝绸蚕桑基地为依托,发展果桑采摘、“蚕桑乐”“农家乐”等乡村一日游,每年收入23万元二是盘活存量。麻感坝村党支部以整合闲置资源为突破口,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对委会活动室进行维修改建,打造小蚕共育室,增加村集体收入,在着力转变发展方式、优化资源配置、盘活存量资产上下功夫,增强村级“造血”功能,实现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三是服务创收麻感坝村依托乡村振兴有利政策,新建电商平台农产品展销中心,宣传和销售本村的果桑、柠檬、花椒等优质农产品,每年收入23万元,加速了产品流动到市场的关键环节,打通了产品直达顾客的“最后一米”。四是大胆创新此前麻感坝种植桑树1000余亩,用地模式单一,土地利用率不高,村党支部主动学习先进村发展经验,利用桑树间隙土地建立羊肚菌种植试验田,有效利用土壤养分,实现“1+12”效应,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乡村振兴。

经验启示

麻感坝村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为目标,明责任、建队伍、强保障,创新“党建+产业模式,引领产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用足用好政策,主动作为,自我“造血”,抓住“蚕桑产业带动”的发展机遇,推动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孕育出了蚕桑现代农业产业园、果桑采摘体验与生态旅游为一体的农旅融合新业态新产业,不但促进了本村及周边的经济发展,也丰富了大通蚕桑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的新元素,为全区、全镇经济社会繁荣贡献了麻感坝力量。

(一)必须始终坚持党的领导。麻感坝村曾是嘉陵区贫困村,通过抓基层党建为脱贫工作着力提升村支部引领发展的能力,学深用好相关政策,带领群众走上发展致富的道路。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村党组织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始终加强党对村级集体经济的领导。

(二)必须结合实际谋求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长远规划。麻感坝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采用“党支部+”的模式,强化党支部对集体经济的指导、协调、建设和服务,促使党支部与产业发展相互融、相促进,实现双赢。

(三)必须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麻感坝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深入把握群众的所思所想,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让群众成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主体,坚持集体富与群众富相结合,确保村民普遍受益,激发群众发展致富热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