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索引号
115111000087538832/2017-21833
主题分类
发布机构
市政府办公室
成文日期
2017-06-19
文号
南府办发〔2017〕27号
有效性

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南充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时间:2017-06-19 | 来源:市政府办公室

南府办发〔2017〕2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有关单位:

  《南充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已经六届市政府第12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7年6月13日  
  

  

南充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

  
  为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十次、五届十三次全会精神,根据《中共南充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四川省“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四川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十三五”发展规划》基本思路和工作要求,编制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面临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南充文化发展主要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南充文化建设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思维,突出地域特色,拓展建设路径,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文化惠民力不断提升、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文化生产力不断发展、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的良好局面,为“十三五”时期南充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改善文化民生,群众文化获得感持续递增。五年来,全市累计建设30多个大型文化场馆,市、县两级文化馆、图书馆全部达到国家三级以上标准,其中二级馆占95%;建成6000余个基层文化站(文化活动室),完成5475个行政村“村村响、村村通”建设任务,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覆盖率达到100%,建成“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430个;实现公共文化场馆全面免费开放,市、县、乡、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六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重点打造“国家精品舞台艺术进南充”“新年音乐会”“文化大拜年”“天府书香·万卷南充”等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每年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活动2000余次,年均放映公益电影6万余场。南充市在西部地区13个创建城市中以第4名的优异成绩成功创建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实施精品战略,城市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五年来,全市共创作700余件文艺作品,其中,舞蹈《花嫁》、大木偶剧《龙门传说》、民俗音乐《川北婚嫁》、杂技《双人绸吊》、川北灯戏《狗不咬干部》等80多件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国内大奖。精心组织“法国周”“中法兰波诗会”、国际文化旅游节等大型国际活动8次,成功举办第三届、第四届“中国(南充)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和第二届“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创新打造首届“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持续开展“嘉陵江大讲堂”,有效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全面推行“特色活动乡乡有”,成功打响了嘉陵江文化特色名片,在全省、全国乃至世界闯出了一片“新天地”,被誉为“独特的南充文化现象”。

  ——繁荣文化市场,产业发展新常态势头良好。五年来,全市累计取消文化行政审批事项5项、下放6项,开展各类专项整治行动70余次,出动检查人员19万人次,检查文化经营单位6万余家次,查处大案要案16起,多次受到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等上级主管部门嘉奖。大力推进“一核心、两板块、十园区”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独创性、唯一性的文化产品,成为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对象。认真落实“扶上马、送一程”系列政策,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开拓国内外演出市场,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截至2015年底,全市各类文化企业和文化新闻出版物市场经营单位超过1600家,居全省第
二,其中投资超过千万元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达38家,文化产业占全市GDP的比重超过3%。

  ——加强行业管理,现代文化传播力不断提高。持续提高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和应急处置水平,有效开展绿色频道创建活动,不断净化荧屏声频,组织开展公益广告大赛,扎实做好了节目评优工作。强化新闻出版全程管控,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了新闻采编良好秩序,不给杂音噪音留下生存土壤。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宣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围绕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等重大主题进行深度宣传报道,形成了主流媒体宣传强大合力。

  ——弘扬传统文化,社会民族自豪感全面升华。全面加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严格划定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完成“全国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目标任务,严厉打击了盗挖私分历史文物行为。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开发利用,积极组织参加成都国际非遗节等重大活动,支持申报各级“非遗”项目,持续开展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和资助,鼓励授徒传艺,群众关心“非遗”、热爱“非遗”的社会氛围日益形成。

  

  专栏1 “十二五”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类别 主要指标 2010年

基数
“十二五”规划目标 2015年完成数 “十二五”总数与“十一五”末相比累计增加
公共文化服务 全市文化建设事业费(亿元) 1.2 逐年增长 2.38 8.4
全市公共文化馆机构数(个) 10 10 10
全市公共图书馆机构数(个) 8 10 10 2
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机构数(个) 5 8 8 3
乡镇综合文化站机构数(个) 152 415 415 362
艺术表演团体个数(个) 4 4 4
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情况 180 660 660 480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场次) 320 1200/年 2400 6680
文化精品打造 文化艺术作品创作数量(件) 34 40/年 47 186
文艺作品获奖数量(中省以上)(件) 7 10/年 11 48
全市重大文化活动开展(场次) 7 10/年 12 53
市本级文化活动品牌数量(个) 3 4 5 2
县(市、区)文化品牌数量(个) 6 9 9 3
文化市场和产业 出动执法检查人员(万人次) 1.6 2.4/年 4 10.4
检查文化场所(万家次) 0.79 0.8/年 1.2 3.21
立案调查数量(件) 120 160/年 260 680
文化市场主体(户) 1278 1500 1635 357
投资超千万的文化企业(家) 5 30 38 33
文化产业占GDP比重(%) 1.66% 5.0% 3.20% 1.54%
广电及新闻出版 广播村村响覆盖情况(个) 5369 全覆盖 5475 106
电视村村通户数(万户) 113560 215000 224323 110763
农村公益电影免费放映场次(万场) 6.4 12场/村/年 6.57 26.4
电视节目评优获中省以上奖励(件) 2 3/年 9 28
“扫黄打非”出动执法人员(人次) 5577 6000/年 6577 24423
“扫黄打非”“侵权盗版”查处大要案(件) 7 4/年 7 25


 
    二、“十三五”时期南充文化发展面临形势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奋力推进市委实施“155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文化建设。从世界格局来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将进一步深入发展,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我国经济增速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文化在国际竞争中将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全球文化发展将进入“中国主场”新阶段。从国内形势来看,文化建设将从“小文化”向“大文化”转变,从“特惠性”向“普惠性”转变,从“铺摊子”向“上档次”转变,更加体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灵魂地位,创新驱动、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将成为关键词。从南充实际来看,南充是国家规划确定的成渝经济区北部中心城市,纳入了国家发改委《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和《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处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交汇区域,是西南与西北沟通的重要节点城市,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成渝经济区建设,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和精准扶贫开发战略,省委省政府实施多点多极支撑战略、打造川东北经济区新兴增长极,为南充文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市委提出的“南充新未来·成渝第二城”,为今后一个时期全市文化发展提供了指导方向和基本途径。

  与此同时,底子薄、基础差、欠账多、不平衡仍是我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发展的基本现状。公共服务综合效益差、文艺创作精品力作少、文化市场体系不健全、文化产业竞争力较弱、文艺人才队伍不稳定、媒体融合创新程度低等问题亟待解决。


  南充要全面实现文化小康,机遇与挑战并存,希望与问题同在。为此,必须认清文化发展新形势,把握文化发展新特征,树立文化发展新思维,落实文化发展新举措,确保文化发展取得新成效。

  

第二章 总体要求与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切实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着力培育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南充城市精神,着力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和公共文化产品,着力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品牌,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探索“文化+”发展模式,推动文化与其他行业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加强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南充文化软实力,为建设“成渝第二城”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基本权益。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努力提高公民文明素质,加快提升公民幸福指数,更好地保障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坚持全民参与,充分尊重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文化需求的重大关切,最大限度激发全社会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文化创造活力。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均衡发展。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设施布局、服务提供、队伍建设、资金保障,均衡配置公共服务资源,扎实推进重点惠民工程建设,探索建立长效机制,实现设施、产品和服务覆盖城乡、共建共享、均衡发展。着力“四大主题文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保护传承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乡村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科举文化,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小镇,促进区域文化多样化、差异化发展。

  ——坚持跨界融合,激发行业活力。深度开发、锐意创新,打破行业壁垒,加快文化产业与工业、农业、科技、旅游、信息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引导新型文化产业发展,提升产品品质,丰富产品形态,延伸产业链条,拓展文化产业发展空间,实现文化产业快速突破。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明确发展重点,推动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产业优势转变。

  ——坚持改革创新,提升开放水平。深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全面深化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解决文化产品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的矛盾。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利用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宣传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南充声音”,讲好“南充故事”,展示“南充形象”。

  三、总体目标

  到2020年,南充文化建设取得全面进步和新的突破,文化创造活力明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全面提高,整体竞争实力显著增强,文化产品供给更加丰富,文化体制机制逐步健全,文化发展环境持续优化;构建起“十、百、千、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有效保障;“一核心、两板块、十园区”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十大特色文化小镇”初具规模,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文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全市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事业整体水平和文化产业综合实力走在全省前列,建成“成渝文化第二城”和西部文化强市,确保文化与经济社会同步实现全面小康。

  四、主要指标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到2020年,市级“三馆一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市大木偶剧院、市川剧艺术中心、川东北文化传媒中心全面建成并投入使用,启动建设市美术馆、城市音乐厅、市杂技艺术中心;县级“两馆”(图书馆、文化馆)、县城数字影院全覆盖;市、县两级图书馆、文化馆达到部颁一级以上标准,市、县两级公共电子阅览室设置率100%;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乡镇广播站设置率100%,乡镇(街道)电子阅览室设置率达到80%以上;村广播室、农家书屋、社区书屋覆盖率100%,社区电子阅览室设置率达到60%以上。市、县、乡、村、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

  ——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非文物建筑类)、纪念馆、“非遗”展示馆、美术馆、科技馆、文化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实现全面免费开放;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市民文化艺术学校、市民文化艺术辅导站每年举办培训班分别不少于12次、4次;市、县两级每年举办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分别不少于2场,为农村乡镇送文艺演出每年每乡镇不少于4场。完成广播电视村村通向户户通升级工作,基本实现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应急广播村村响,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功能完备、服务到户的新型广播电视覆盖服务体系;每年为每个行政村免费提供数字电影放映不少于12场。农家书屋出版物年均新增不少于60种,到2020年实现国民综合阅读率达到90%、国民数字化阅读率达到80%。

  ——文艺作品创作方面。每年重点打造1—2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体现时代文化成就、代表南充文化形象的精品力作;传承1—2出经典川剧(灯戏)、大木偶剧,扶持1—2部大型剧目创作;未来10年,获得国家艺术基金立项资助项目达到5项以上。生产电视剧、电影5部以上。出版图书、音像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品种数达到3000种以上,著作权作品登记数量突破1万件。

  ——文化品牌打造方面。每年承办全省性、全国性或国际性重大文化活动1场以上;市本级持续举办和提升“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国际木偶艺术周”等重大文化活动;实施“一县一品”战略,在巩固提升9县(市、区)原有县域特色文化品牌的基础上,全市再打造3—5个县域特色文化活动品牌。

  ——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快推进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开发南充段古遗址、遗迹和文物的保护性考古发掘与合理利用。到2020年,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四有”工作实现100%,重大文物险情排除率达到100%。全市博物馆(纪念馆)总数超过10个,博物馆(纪念馆)年服务人次达到200万人次,国有馆藏珍贵文物保护率达到100%。出台《南充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培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不少于100人次,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3人以上。

  ——文化产业发展方面。到2020年,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投融资机制更加健全,文化旅游、文化娱乐、出版印刷等优势产业进一步壮大,促进新消费、培育新动力、开拓新市场能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总资产、总收入超过千万元的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超过50家,总资产、总收入超过亿元的龙头文化企业达到3—5家。到“十三五”末,文化产业增加值突破120亿元,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

  ——媒体融合发展方面。到2020年,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内容生产、传输渠道、制播平台、接收终端、行业监管实现高清化、宽带化、智能化,形成全业务、全流程、全网络的智慧化行业生态,实现户户看高清,家家可互动。媒体融合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实现从相加到相融,媒体数字化率、融合率达到100%。建设媒体内容与用户数据和采编发一体化平台,全面建成大网络大舆情全媒体发展格局。

  

第三章 主要任务与工作举措

  
  一、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工程


  ——实施文化培育工程。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电教、科普卫生、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教育体育等设施资源,集中开展组织生活、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农技讲座等活动,推进“幸福美丽新村(社区)文化院坝”建设,建强基层文化阵地。在传统节日和重要时间节点,通过歌舞、曲艺等艺术形式寓教于乐,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开展读名著、诵经典活动,扎实推进国学“三进”和南充城市精神宣传,培育广大群众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诚信意识和友善品格。制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活动,将传统美德与当代价值贯穿于活动始终。



  ——加强新闻舆论宣传。认真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始终把正确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坚持党管媒体原则,全面贯彻落实政治家办报办刊办台办网要求,牢牢掌握领导权、话语权。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宣传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重大会议精神,展示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坚持“三贴近”,深化“走转改”,推进理念、内容、形式、手段和方式方法创新,增强新闻宣传亲和力感染力。把握好新闻宣传的时度效,提高新闻宣传针对性和时效性。加强和改进形势宣传、主题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为持续净化政治生态、持续重塑南充形象、持续重振川北雄风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发挥文化职能作用。利用丰富红色文化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效果示范基地。推进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人际传递,活跃城乡文化建设。开展“学雷锋”爱心联盟行动,成立形式多样的“学雷锋”爱心联盟,常态化组织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开展网络文明传播行动。加大网上突出问题的治理力度,依法加强新媒体管理,让网络空间清朗明快。推动城市法治建设,利用“国家宪法日”“法律七进”等广泛开展法治教育宣传行动,加快建设法治南充。

  二、深入实施公民素质提升工程

  ——弘扬南充城市精神。广泛宣传“勤劳、朴实、诚信、包容”的南充城市精神,让广大市民在一言一行中体现城市精神。大力整合三国文化、丝绸文化、红色文化、嘉陵江流域民俗文化等南充城市的多元文化,让广大市民形成强烈的城市认同感和归属感。切实提高生活环境质量、提升居民生活水平,积极展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整洁优美、人际关系友爱和睦、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人民生活富裕安康的现代化南充图景,激发“人人爱南充”“人人为南充”的热忱。

  ——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开展先进典型评选和宣传活动,用身边的故事感染身边的人。进一步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开展城市公共文明指数测试活动。创新发展乡贤文化,创建文明村镇,建好“一堂(农村道德讲堂)、一站(志愿服务站)、一广告(讲文明树新风公益广告)”。依托“大学生返乡创业行动”、乡村青年电商培育等工程,着力提高青年农民文化素质。开展具有行业特色、职业特点的创建活动,提炼行业精神,形成行业规章,树立行业新风。抓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定青少年理想信念,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进一步完善未成年人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公共服务、关爱救助体系。加强家庭文明建设,开展“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活动,启动行为习惯养成“一点一滴”工程,涵养个人品德和家庭美德。加强文明旅游行为劝导,逐步建立游客不文明档案和信息通报、追责机制。

  ——建设社会诚信体系。开展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行动,建立统一的社会信用信息平台,构建政府、社会共同参与的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守信激励机制和失信惩戒机制,促进市场主体依法诚信经营,维护市场正常秩序,营造诚信社会环境。

  三、深入实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加强标准建设。巩固和提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把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规划,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用地依法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建立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科学调整具体指标,不断完善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建立健全各级各类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效能评估机制,规范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服务流程。深入实施嘉陵江综合保护开发文化提升工程,进一步打造“百里特色文化走廊”,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和农村“十里文化圈”,构建起“十、百、千、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

  ——提升供给质量。推进重大文化设施建设,支持各县(市、区)建设公共文化场馆。推动图书馆、文化馆理事会制度改革,探索实施总分馆制,建立区域性联盟。不断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质量。加快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化、数字化发展步伐。完善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修订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开展“菜单式”“订单式”服务。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进军营、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活动,积极推进送文化下乡。提升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服务效能,做好图书补充更新。继续实施精品战略,持续打造提升“文艺晚会”“文艺汇演”“文化大拜年”“群众视听文化服务”、全民阅读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促进均衡发展。建立城乡联动机制,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扶持创作“三农”文艺作品,丰富服务“三农”文化内容。落实文化惠民扶贫政策,加大文化扶贫力度,建设县级应急广播平台、高山无线发射台站、乡镇出版物数字化发行网点、乡镇固定电影放映点、乡镇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网点、村级文化活动室和 “视听乡村”“宽带乡村”工程。实施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保障工程,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为重点对象,保障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引导社会参与。建立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共建、合作、赞助、捐赠等方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建设非国有文化场馆设施。实施社会文化组织培育工程,鼓励成立各类公共文化服务行业协会,促进文化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规范有序发展。推进文化志愿服务,成立各级文化志愿者协会,建立健全文化志愿者及服务项目数据库,引导帮助文化志愿者深入基层、扎根群众开展志愿服务。

  

专栏2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工程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重大文化设施 建设市博物馆、文化馆、大木偶剧院;建设市美术馆、市川剧艺术中心、市杂技艺术中心、城市音乐厅和川东北文化传媒中心。

建设顺庆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嘉陵区影剧院、高坪区城市数字影院、阆中市文化综合体、营山县综合文化中心、蓬安县文化体育中心。
群众视听文化服务 群众读书看报服务,群众收听广播服务,群众观看电视服务,群众观赏电影服务。
送文化下乡 为农村乡镇送文艺演出每年每乡镇不少于4场,其中戏曲、杂技、木偶、皮影等比例应超过50%。
公共文化设施

免费开放
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公共博物馆(非文物建筑类)、纪念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公共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基本服务项目健全。
全民阅读 打造阆中“千年古城·万家书香”全民阅读项目,以古城景区为核心,在城乡景区、宾馆客栈、古院、酒店、社区、机关学校等建设书吧、书院、书楼,方便群众游客阅读、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四、深入实施文化艺术创作工程

  ——繁荣艺术生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深入挖掘厚重的历史文化,围绕红色题材、传统文化题材、现代生活题材、廉政建设题材、扶贫攻坚题材等,认真做好重大选题规划,引领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以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皮影、川北歌舞等为重要载体,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手段创新艺术样式,推动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曲艺、杂技等各艺术门类创作全面繁荣。

  ——创优广电节目。深入开展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实现“市台有品牌、县台有精品”,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影响力和竞争力。优化节目整体布局,扶持优秀原创、公益广告和公益服务类节目创作和展播。推进频率频道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完善视听评议机制,落实奖励推优政策。鼓励采取制播分离、民企合作等多种方式,提升节目生产和传播能力。

  ——塑造文化品牌。借力国际国内友好城市缔结,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持续打造“中国(南充)嘉陵江合唱艺术节”“嘉陵江灯戏暨地方戏剧艺术节”“南充国际木偶艺术周”三大品牌文化活动,组织举办“国家舞台艺术进南充”“嘉陵江大讲堂”、新年音乐会等精品文化活动,继续开展“百姓舞台·文化南充”“嘉陵春江闹元宵”等群众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和提升“一县一品”等文化品牌,进一步提升城市文化影响力。

  ——完善扶持体系。不断完善重点文化项目创作生产扶持制度,进一步发挥文艺创作生产鼓励资金扶持作用。实施优秀剧本孵化工程,加大优秀剧本创作支持力度。整合高校及社会艺术力量,推动开展艺术创新、人才培养、传播普及、营销推广等方面的前瞻性、指导性、实用性研究。拓展文艺作品展演展览渠道,搭建更多展示平台。进一步加强文艺评论工作,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文艺作品评价标准和体系。

  五、深入实施文化传播促进工程

  ——加强媒体建设。强化媒体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推动报社、广播电视台重大项目建设,打造“智慧南充”。进一步完善媒体快速反应机制和安全播出机制,不断提高宣传报道质量和水平。支持媒体加强内容自主创新,在微电影、动漫等新兴领域打造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提高媒体品牌效应和美誉度。加快全市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化、智能化改造,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三网融合。

  ——促进融合发展。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依法依规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等新业务发展,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载体。运用互联网思维,加强适应多终端发布的优质内容生产。促进渠道融合,加快布局移动互联网业务,探索发展手机客户端等应用。搭建多功能媒体平台,实现新闻信息多元互动、多元传播。引导国有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媒体融合发展重点项目,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拓展文化交流。支持市直文艺院团赴国内外参加各级各类商演、展演和比赛等,支持川北歌舞、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剧、川北杂技等走向全国和世界。持续抓好与港澳台地区和东亚、北美、欧盟、东欧文化交流,拓展与南美、西亚、北非的交流渠道。深化与法国沙勒维尔-梅济耶尔等友好城市间的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民间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与外宣、外事、外贸、侨务、科技、旅游、体育“走出去”紧密结合,形成对外文化交流合力。

  

专栏3 文化传播促进工程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拓展文化交流 川北大木偶参加国际木偶节,川剧团(川北灯戏团)拟深加工川北灯戏《幺妹嫁给谁》《闹隍会》等赴港、澳、台及欧洲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各市直文艺院团继续创排艺术精品到北京、上海、广州、云南等旅游景区长期驻点演出。



  



    六、深入实施文化产业推进工程

  ——优化文化产业布局。积极开展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加快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推动实施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建设成渝第二城、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融入重庆发展等重大战略,推进嘉陵江文化综合保护开发,建设嘉陵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充市工业艺术园)。实施差异化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引导打造一批以丝绸、蜀绣、根雕、剪纸、皮影为内容的特色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建设特色文化产业园。持续推动“一核心、两板块、十园区”发展,创新打造“十大特色文化小镇”。

  ——升级文化产业结构。发展壮大文化娱乐、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文艺展演、广电传媒、印刷出版、丝绸印染等传统文化产业,促进提档升级。孵化培育以创意文化产业为代表的新型文化业态。积极探索“文化+工业”,挖掘油气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轻工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文化内涵,提升文化附加值。积极探索“文化+农业”,推动文化产业与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现代农业深度融合。积极探索“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四大主题文化”精髓,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积极探索“文化+科技”“文化+信息”“文化+互联网”“文化+金融”等发展模式,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力争实现“弯道超车”。

  ——壮大文化产业主体。提高大型文化企业集约化程度,做大做强南充演艺集团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企业。鼓励支持社会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鼓励创办“专、精、特、新”小微文化企业,形成富有活力的优势企业群体和协作配套体系。构筑文化企业发展服务体系,推动建立一批包括技术支撑、投资融资、研发设计、信息咨询、合作交流等功能的文化产业服务企业。

  ——促进文化市场消费。整合多方资源,建设文化商业综合体。着力拓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农村消费等六大领域,推进文化消费数字化、网络化。在保证免费提供公益性文化消费的前提下,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引导群众由免费消费文化产品的习惯向有偿购买文化产品的消费习惯转变,培育文化消费需求。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合理配置文化资源,引导文化企业针对群众需求,生产更多优质文化产品,提供更多优质文化服务。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持续推动普及“文化惠民消费卡”,扩大文化产品的补贴范围和试点消费人群。

  

专栏4 文化产业推进工程
项目名称 主要内容
嘉陵江文化综合

保护开发
通过对嘉陵江流域(南充段)古遗址、古遗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合理利用,建设嘉陵江民俗文化带。
中法文化创意

产业园
建设中法动漫及电影电视创作中心、中法木偶及皮影艺术创作中心、中法艺术设计及创作中心、中法建筑与城市规划设计中心、中法文化教育与人才培训中心、中法服装设计中心。
特色文化产品

和文化服务
以大型木偶神话剧《龙门传说》中男主角“金鲤郎”为原型,设计开发全新的《金鲤郎》三维偶动画短片及相关文化产品;以阆中历史典故、文化遗产、神话传说为基础,打造具有强烈视觉震撼、能全年常态化演出的大型室内歌舞演艺节目《又见阆中》。
特色文化产业园 嘉陵江文化创意产业园(南充市工业艺术园),西山三国文化旅游综合开发,中国川北凉粉文化创意园建设,都京丝绸文化产业园建设,凌云山民俗宗教文化产业园建设,螺溪河流域文化创意产业园,陈寿文化产业园,阆中春节文化年街打造,升钟湖钓鱼文化产业园,西充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琳琅山红色文化产业园,营山县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相如文化产业园。
文化商业综合体 高坪区文化新城



  

















    七、深入实施文化市场健康工程

  ——建立现代文化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规范化建设,严格依法行政。着力打破行业壁垒、地区封锁和城乡分割制约,降低文化市场准入门槛,推进文化市场各业态发展。培育旅游文化演出市场、农村演出市场、出版物发行市场和艺术品交易市场,促进娱乐场所和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提档升级,扶持演艺院线、电影院线建设。建设行业协会组织,发挥其在推进行业发展、诚信建设等工作中的作用。

  ——强化文化政务服务。健全部门信息交换共享及联合惩戒机制。规范行政审批管理,持续推行“两集中、两到位”,探索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完善责任清单制度和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加强文化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推广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应用。探索推进文化市场信用制度建设,完善信用信息数据库,构建信用信息体系。

  ——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筑牢意识形态领域文化防火墙,严防生产、流入、传播有害文化产品。深入开展“净网”“秋风”“护苗”等“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严厉查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市场各类违法现象和行为。加强版权行政执法监管,实现打击侵权假冒工作常态化。推进网络领域侵权盗版专项治理“剑网行动”,巩固和扩大软件正版化工作成果。

  ——健全现代监管体系。加强内容和产品监管,完善出版全流程监管机制,加强书号系统在线审读和出版舆情分析。强化广播电视节目监管,落实影视剧重点片目属地审查制度,加强网上境外影视剧管理。规范行业秩序,优化完善机构准入退出和年检制度,推进出版、发行、播出和制作机构依法依规运营。加强技术装备保障建设,完善巡查暗访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落实安全生产监管职责,防止出现安全生产事故。

  ——提升综合执法能力。健全综合执法制度机制,推进综合执法信息化建设。落实《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业务技能训练考核大纲》,建立重点分明、层次清晰、渠道多样、特色突出的培训体系,系统性加强业务技能学习。建立健全文化舆情监测系统,搭建文化移动执法平台。不断完善法律顾问制度,提高依法行政能力水平。

  八、深入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创新工程

  ——保护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完善我市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围绕嘉陵江流域综合保护开发,积极推动嘉陵江流域南充段考古调查、勘探、必要的考古发掘及合理利用。支持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持续做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定和公布,指导做好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评定。推动可移动文物普查,建立较完善的文物名录体系。加强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实施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抢救、维修工程,实施一批可移动文物修复。提升文物安全监管能力和安全防范水平,严格文物执法和文物督察。协助住房城乡建设部门推进古村落保护利用综合试点,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街区保护工作。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步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非遗”资源调查,进一步挖掘“非遗”项目,充实完善各级“非遗”项目名录体系和代表性传承人体系。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技术手段,探索建立“非遗”影像资料数据库。做好“非遗”传承人培训工作,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传承水平。探索搭建传承平台,帮助“非遗”项目招募培训青年志愿者。

  ——合理利用文化遗产。推进全市博物馆建设,提高展陈和社会服务水平,培育主体多元、布局合理、层次科学、种类完备的博物馆网络体系,更好发挥文化遗产的教育、科研和经济功能。推动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习“非遗”项目。探索博物馆文物交流展示,积极参加“非遗”节等活动,全面展示南充文化魅力。支持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打造各类文化创意产品。

  九、深入实施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培养引进领军人才。继续实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造就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名家大师。深入实施嘉陵江英才工程,引进高水平文化艺术人才、文化企业管理专门人才、创意文化产业新型人才、现代传媒技术专业人才等领军人物。加强与高校合作,对富有潜质的拔尖青年文化新人进行培训和提升,培养文化名家后备人才。充分发挥老一辈文化名家大师“传帮带”作用,探索建立“师带徒”、学术(艺术)助手制度等高层次人才培养制度。

  ——建设基层文化队伍。深入推进边远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文化工作者专项工作。加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人员配备和待遇到位。在乡镇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明确1—2名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从事文化服务工作,规模较大的乡镇适当增加。着力提升基层文化队伍的能力和水平,加强乡土文化人才建设。鼓励乡贤、志愿者、“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等专兼职人员从事基层文化服务工作,建立一支以专职人才为主、业余骨干为辅的基层文化队伍。

  ——营造良好人才环境。坚持把思想政治建设放首位,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奋进的良好氛围。不断完善人才政策体系,健全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机制。深入推进文化类专业职称改革,严格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职业资格管理,构建科学高效的文化人才考评体系。统筹推进分级分类分层培训,构建组织调训、干部培训、在职教育、挂职实践和远程培训相结合的工作格局。

  十、深入实施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精准新常态下文化改革发展定位,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文化改革创新,破除束缚文化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高效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加快转变文化行政部门职能,推动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强化政策引导、平台搭建、公共服务、环境营造、绩效评估,不断提高宏观管理能力。建立健全依法行政体系,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扶持改制国有文化院团发展壮大,确保文化力量不减、文艺阵地不丢。建立健全“双效统一”的文化企业绩效评价考核机制。积极培育社会文化组织,建立健全外部监督评价机制,指导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科学管理体系,扶持健康成长。逐步健全文化企业征信体系、融资风险补偿机制和信用担保体系,探索建立文化企业融资平台。探索搭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公共服务平台,鼓励文化创新。

  

第四章 保障措施与长效机制

  
    一、强化组织保障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实施、党委宣传部门协调指导、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具体落实、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将文化建设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查检查。制定文化建设领域各项专项发展规划、专项行动计划、专项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任务书、路线图,实施挂图作战,集中推进落实。规划实施过程中,切实加强规划执行情况评估及管理,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发展计划,并将其纳入目标管理,推动规划有效落实、取得成效。

  二、强化资金投入

  加大市、县两级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力度,建立同地方财力匹配、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政府投入保障机制,逐年提高文化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市、县两级财政每年预算安排文化产业发展、文艺创作扶持和农村文化建设等专项资金,专项列支保障重点文化项目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性文化服务设施设备维护更新、精神文明创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科研究评奖、文化人才培养和文艺家协会运行等资金需求。全面落实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免费开放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配套资金。建立健全文化投入绩效管理制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改进文化产业投入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吸收社会资本发展文化产业,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文化投入机制。

  三、强化政策扶持

  建立完善扶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体系,研究出台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金融政策、土地政策和人才培养政策。完善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继续实施“扶上马、送一程”政策,扶持转企改制国有文艺院团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文化建设,落实企业、机构、个人捐赠和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小微文化企业和民营文化产业发展。出台推动“非遗”生产性保护税收扶持政策。出台推动扩大文化消费的相关政策。

  四、强化考核评估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建立健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完善文化建设目标考核测评体系,加强督查督办,严格逗硬奖惩,形成层层督促、环环相扣的考核督导机制。对文化建设成效显著的地方、单位和个人,按照中、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推进文化法制建设,加强文化法制宣传,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破坏文化建设的行为。各类新闻媒体要加强舆论引导和监督,努力营造加快文化发展的浓厚氛围,促进全市上下形成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生动局面。

  附件:南充市“十三五”文化发展规划重点项目

  
  名词解释

  

  “1+6”村级公共服务中心:“1”指村两委活动场所,“6”指便民服务中心、农民培训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卫生计生中心、经济调解中心、农家购物中心。

  “一核心、两板块、十园区”:“一核心”即推进以市辖三区(顺庆、高坪、嘉陵)为中心的文化产业核心集群建设,努力提升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两板块”即大力提升以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包装印务、文化旅游、文艺展演、文化娱乐、文化会展、工艺美术、艺术品制作等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产业板块”发展水平,加快发展以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网络文化、文化产品数字制作与相关服务的“新兴文化产业板块”,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十园区”即按照“1+9”的模式在市本级和九县(市、区)分别建设一个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一批文化龙头企业,增强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1+9”即市本级嘉陵江文化创意产业园、顺庆区三国文化产业园、高坪区文化产业园、嘉陵区陈寿文化产业园、阆中市文化创意产业园、南部县升钟湖钓鱼文化产业园、西充县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园、仪陇县琳琅山红色文化产业园、营山县文化产业园、蓬安县相如文化产业园。

  “十、百、千、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10大主题文化区、100个特色文化之乡、1000个农家文化大院、覆盖面积1万平方公里,涵盖辖区人口760万,辐射周边市(州)2000多万人口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十大特色文化小镇”:顺庆区西山街道三国文化小镇、高坪区都京镇丝绸文化小镇、嘉陵区凤垭山街道孝文化小镇、嘉陵区火化街道创业文化小镇、阆中市江南办事处春节文化小镇、南部县升水镇钓鱼文化小镇、西充县多扶镇幸福文化小镇、仪陇县马鞍镇红色文化小镇、营山县太蓬乡佛教文化小镇、蓬安县相如镇爱情文化小镇。

  “百里特色文化走廊”:以南充境内国道212线(嘉陵→顺庆→西充→南部)、阆中至仪陇、国道318线(仪陇→营山→蓬安→高坪→嘉陵)为环线,以5县3区1市主城区为节点,辐射、带动沿线周边乡镇、村(社区)的特色文化走廊。

  “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即一批理论家,一批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出版家,一批作家、艺术家。“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为国家级专项计划,目的是加强领军人物和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培养,重点是加强理论、新闻、出版、文艺4个领域的中青年人才和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专门技术人才的培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