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2007年南充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7-06-28 11:18 | 来源:南充新闻网

政 府 工 作 报 告

2007年2月8日

在南充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市长  高先海

 

各位代表:

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市政协委员提出意见。

 

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南充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是抢抓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机遇促进发展之年、抗击特大旱灾取得实效之年、“创优”攻坚之年。一年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下,市政府动员和组织全市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突出“一手抓产业培育促进发展、一手抓解决百姓疾苦促进和谐”的工作重点,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奋力拼搏,全市经济社会协调快速健康发展,较好地完成了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坚持以突破性发展工业为重点,产业培育成效显著

全年完成生产总值396.5亿元,比上年增长13.6%。其中,一产业增加值110.7亿元、增长2.2%,二产业增加值154.4亿元、增长26.3%,三产业增加值131.4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比由上年32∶33.7∶34.3调整为27.9∶38.9∶33.2,在2005年二产超一产的基础上,又实现了二产超三产的历史性突破。

工业提速增效。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42.14亿元、增加值101.72亿元、利税17.7亿元,分别增长37%、33.9%、41%,销售收入总量实现两年翻一番。25个项目列入全省重点技术改造项目计划,12个技改攻坚项目进展顺利。完成技改投入16亿元、增长53.8%。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业等支柱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优势企业不断壮大。炼化总厂原油加工能力突破1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6.9亿元、税金1.69亿元。东风汽车南充分公司年整车生产能力达1.5万辆,天然气发动机生产能力突破1万台。占地1000亩的城南服装工业园一期工程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已有8户企业入驻投产,可吸纳就业近万人。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345户,比上年增加59户。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5.9%。全市财政对工业投入2.82亿元,增长43.88%。

农业持续增收。面对历史罕见的特大旱灾,奋力抗灾自救,狠抓晚秋生产,实现了大灾之年减产不减收。全年粮食产量283.6万吨、减产9.1%,农民人均增收255元。畜牧业实现产值100.6亿元、增长7.1%。各项惠农扶农政策得到认真落实,兑现粮食、农资、退耕还林、良种、农机具五项补贴3.1亿元。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和“新村扶贫工程”,建成了一批具有丘陵地区特色的文明新村。农业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新修续建农村公路1681公里。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和一批大型种养殖基地初具规模,国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达12户,年产值过亿元龙头企业达21户,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38个。劳务经济快速发展,转移输出劳动力163.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96.1亿元、增长14.1%。

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实现高质量起步,全年接待游客586.3万人次、增长24.1%,实现旅游总收入28.1亿元、增长46.3%。传统服务业上档升级,物流配送、证券、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城乡居民消费层次进一步提升,商品房、汽车等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顺利推进。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64.5亿元、增长15.6%。

财税金融增势强劲。财政收入再创新高,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25亿元,比上年净增2.13亿元,增长23.42%;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22.65亿元,增长24.93%。地方税收首次突破10亿元大关。南部、顺庆、阆中3个县(市、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过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67.01亿元,比上年净增16.57亿元,增长32.86%。积极争取省政府和驻省金融机构在南充成功召开金融协作座谈会,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0.8亿元,比年初增长16.3%;各项贷款余额235.9亿元,比年初增加26.8亿元,是上年增加额的2.2倍。

二、坚持以实施“项目攻坚年”活动为重点,基础建设步伐加快

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7.2亿元、增长26.8%。金银台、新政、金溪航电工程投产发电。绕城高速公路进展顺利,上中坝嘉陵江大桥基本完工。达成铁路复线改造、南渝高速公路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兰(州)渝(重庆)铁路预可研报告通过评审。南(充)广(元)高速公路列入国家高速公路网建设规划并完成可研工作。南(充)巴(中)高速公路可研工作基本完成。四川核电站可研工作正式启动。升钟水库二期工程可研报告编制完成。亭子口灌区规划全面启动。

仪陇“九件大事”如期完成。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一定要把朱德故居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重要嘱托,朱德故居修缮、纪念馆改扩建、“两路一桥”、农村公路建设年度目标、思德水库综合整治等工程全面完成,仪陇新县城建设初具规模,城乡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探索了扶贫开发构建和谐社会试点、人畜饮水、农村公路建设机制创新等新经验,并在全国推广。成功承办了纪念朱德同志120周年诞辰系列活动。

 “创优”目标一举实现。紧紧围绕“源远流长嘉陵江、千年绸都南充城”的主题,以创建活动为抓手,克服持续的高温影响,建成琳琅山、西山4A级旅游区和阆中锦屏山3A级旅游区及南门坝生态公园,新(改)建60多条城区街道,打造了15公里滨江大道城市景观长廊,进一步完善了城市交通、城市夜景、公共信息符号等配套工程,城市功能日渐完善,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城市建成区面积达57.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近7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30.1%,提高1.9个百分点。不仅成功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而且培育了“同心同德、攻坚破难、创优争先、实干兴业”的创优精神。

三、坚持以提高招商引资实效为重点,改革开放向纵深推进

各项改革稳步实施。企业改制继续深化,一批改制企业遗留问题得到妥善解决。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合理调整了乡镇区划,转变了乡镇政府职能。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取得初步成效,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加快。财政、投资、国有资产监管、流通体制、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逐步深化。市场化配置资源深入推进,土地、矿产市场秩序进一步规范,经营性用地实现100%招拍挂。加强市场经济秩序整顿,促进了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民营经济稳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50.9%,提高2个百分点。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参加“重庆洽谈会”、“西博会”、“泛珠三角洽谈会”、“西交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成功举办“缅怀朱德元帅,帮扶革命老区”南充优势产业项目推介会,招商引资取得实效,对外交流合作进一步扩大。新履约项目600个,到位资金47.5亿元,增长11.5%。

对外贸易持续增长。积极拓展对外贸易,新增26户外贸自营进出口企业和13家直接出口企业,一批食品、机电新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成都海关驻南充办事处开关。实现外贸出口总值2.17亿美元、增长24.4%,其中直接出口8225万美元、增长32.4%。外派劳务2043人次,实现收入1441万美元、增长15%。

四、坚持以办好“十件实事”为重点,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十件实事”全面完成。培训农民工20.67万人次;解决了1.59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解决了40万人口的饮用水困难,4.53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顺利完成升钟库区年度扶贫攻坚计划,较好地解决了库区群众生产生活困难;城镇新增就业再就业4.3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99万人,“4050”等再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7074人,指导失地无业农民实现再就业5777人,1060户符合条件的“零就业”家庭全部实现至少一人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6%;城镇职工基本养老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国有、集体企业参保率达到100%,成规模、相对稳定的民营企业参保率达到51%,失地农民失业保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城镇低保工作稳步推进,参保8.5万户、17.3万人,5万名符合条件的失地农民已全部纳入低保,8.65万人纳入农村低保;城乡救助体系进一步健全,对享受城市低保的750户、2346人给予住房租赁补贴72万元,8.8万城乡困难群众得到医疗救助,机关干部结对帮扶活动扎实开展,帮扶对象达2.7万户;建立慈善超市11家,建立捐赠接收站110个,资助特困家庭1. 32万户;创建示范社区40个;98万平方米拆迁还房工程全面完工,拆迁户如期回迁。

社会事业统筹推进。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和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全面展开,科技成果转化不断加快,专利授权达117件,取得优秀科技成果146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初步建立,兑现“两免一补”资金2.68亿元,惠及全市93.4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高考本科上线率提高1.5个百分点,新增中职招生学校12所,职业教育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1.1万人、增长40.8%。西华师大新校区二期项目基本竣工,川北医学院、南充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快速推进,西南交大中川学院获得批准立项。10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完工,市紧急救援中心、传染病医院和6县(市)传染病区建设进展顺利,妥善处置了西充县甲肝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城市社区卫生工作全面启动。78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工程顺利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扩大到5个县(区),参合农民266.8万人,参合率达72.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1‰。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学艺术创作取得新成果。体育事业健康发展。新修《南充市志》工作进展顺利。《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深入实施。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统计、档案、防震减灾、气象、人防、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老龄和残疾人等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国防动员工作和后备力量建设得到加强,征兵、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伤残军人优抚工作扎实推进。

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不断加强。重点污染源治理成效明显,嘉陵江干流水环境质量基本稳定,城市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乡镇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定全面完成。建设项目“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得到较好执行。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嘉陵江两岸生态绿化等工程稳步实施,全市森林覆盖率达34.4%。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基本农田面积保持稳定,实现了耕地占补平衡。节能降耗切实加强,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8671元,增长11.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01元,增长9.6%。全市人均消费性支出6954元,增长12.8%。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406.9亿元,增长14.4%。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5%。

社会政治保持稳定。安全监管体系逐步完善,各类安全隐患得到有效整治,全年未发生特大事故,重大事故和一般事故明显减少。高度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高坪机场征地安置补偿等突出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应急管理体系初步形成,应急反应能力有所提高。“打黑除恶”和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斗争深入开展,基层平安创建工作扎实推进,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增强。

五、坚持以效能建设为重点,政府执行力得到提高

机关效能建设扎实推进。 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对政府机关服务的意见,如实反馈给相关部门并督促其从严整改。组织企业、个体工商户代表对具有行政审批和行政许可职能的35个部门和3个窗口服务单位进行了效能测评,并将结果在新闻媒体上公布、纳入目标考核。督促政府各部门进一步完善了岗位责任制、服务承诺制和责任追究制。重点查处了少数部门和个别公务人员吃拿卡要、办事拖拉、工作不在状态的典型事件,政府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改进。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启动运行,386个审批项目纳入政务服务中心集中办理,投资服务环境得到改善,政务服务质量有较大提高。

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加快依法行政进程,坚持联系人大代表“三项制度”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约见制度,办理人大代表议案3件、建议234件和政协委员提案243件,办结率达100%。《公务员法》得到认真实施,公务员登记工作全面完成。审计、财政、监察监督进一步强化,“四项清理”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并推广了“四权”模式,政务公开、村务公开深入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大事多、喜事多、任务重。我们积极应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推进了经济快速协调发展;抢抓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20周年重大政治机遇,办成了一些事关南充持续发展的大事;战胜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确保了农民增收目标;以攻坚破难的精神,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尽最大努力解决群众疾苦,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有力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人民、驻市解放军、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把产业培育作为政府工作的中心任务。只有坚持“产业是支撑、项目是载体”的理念,集中力量壮大产业规模、优化经济结构、提升产业实力,才能促进就业岗位不断增多、财政税收不断增长、人民收入不断增加。

二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解决百姓疾苦作为人民政府的重要职责。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努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积极发展民主、努力促进民和、大力改善民生、切实保障民安,才能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三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把真抓实干、开拓创新作为政府工作的基本要求。只有坚持一切从南充实际出发,在继承中发展,在统筹兼顾中突出重点,在狠抓落实中创新举措,才能全面完成政府工作的各项任务。

四是必须坚定不移地把加强自身建设作为政府工作的坚强保障。只有坚持致力于提高政府执政能力,不断加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公务员队伍建设,大力提高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水平,切实增强执行力,才能形成风正人和事业兴的局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工业总量偏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发展质量有待提高;县域经济薄弱,农业基础脆弱,防灾减灾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度大,乡镇负债重;三产业发展层次较低,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落后。二是经济运行中的制约因素较多,投入不足、用地紧张、能源短缺的矛盾尚未得到有效缓解。三是就业再就业压力大,社会保障程度不高,少数地方和群众生产生活还面临不少困难。四是影响稳定的因素还不少,安全生产形势仍然较为严峻。五是政府职能、作风转变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个别部门和少数公务人员作风不够深入、执行力较差。针对存在的问题,市政府将在各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监督支持下认真加以解决,努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2007年工作安排

 

刚刚闭幕的市第四次党代会描绘了南充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我们将开启新的历史征程。做好2007年各项工作,对于实现“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加快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南充”的主题,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目标,突出“两手抓两促进”的工作重点,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一、着力建设产业集聚中心,加快工业化进程

牢固树立“集中精力抓产业、突出重点抓工业”的理念,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440亿元、增长30%,工业增加值135亿元、增长30%。

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坚持工业向园区集中,在城南服装工业园区现有基础上扩建1000亩,启动2000亩城东服装工业园建设,大力引进更多有较强实力的丝纺服装企业,力争全市服装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件(套),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依托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石油天然气精细化工产业集群建设。抓好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

培育壮大优势产业。认真组织实施“20户龙头企业倍增计划”、“100户中小企业成长计划”,积极培育石油化工、汽车汽配、丝纺服装、农副产品加工“4个百亿产业”和炼化总厂、东风汽车南充分公司“2个百亿企业”。鼓励和支持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促进产业资源整合,壮大延伸产业链,形成产业发展合力,构建特色鲜明、关联配套、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集群,提升工业发展的整体实力。

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院所为依托”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工业。支持炼化总厂原油加工能力达到150万吨,抓好10万吨生物柴油、15万吨燃料乙醇、10万吨盐化工等100个重点项目的实施,完成技改投入20亿元。强化质量、标准化体系认证工作,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实施名牌战略和专利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

加强工业运行协调服务。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搞好水、电、气、运的调度协调。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用好用活工业发展资金,充分发挥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的作用,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二、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00元以上。

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认真落实各项补贴,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00万吨左右。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高财政投入用于农业的比重。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继续抓好重点水利工程及渠系配套、人畜饮水工程、病险水库整治和通乡通村公路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中低产田土改造,加快先进农机具的推广和机电提灌建设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在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中推行现代经营方式,提升产业体系,扶持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畜牧、蚕丝、优质粮油、果蔬、竹木、中药材等重点产业。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布局,加快顺西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示范区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实施“东桑西移”工程和蚕桑“百万工程”,加快推进“两基地一中心”建设。创新农业发展机制,依法有序推进土地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大力推广农业先进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进一步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农业信息网络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按照“主导产业强村、科技人才兴村、龙头企业帮村、生态家园建村、支部组织带村”的思路,继续突出“一水二路三产业”的阶段性重点,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新启动100个示范村建设,扎实推进“新村扶贫”工程。

提升劳务经济质量和效益。加强对农民工的培训,着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不断增强农民工的就业创业能力。积极拓展国内外劳务市场,切实做好农民工维权工作,鼓励和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6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0亿元以上。

三、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培育壮大第三产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金融、信息、中介等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进入物流领域,促进现有运输、仓储、批发、零售企业功能的整合。积极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新型消费方式,鼓励群众文化、体育、旅游消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积极引导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以上。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步伐。巩固“创优”成果,完善旅游发展规划,抓好重点旅游区建设,加快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旅游开发,实现阆中古城创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北湖公园、南部禹迹山创建国家3A级旅游区目标,启动千年绸都第一坊、嘉陵第一桑梓、高坪凌云山和营山太蓬山创建国家3A级旅游区工作。积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商品,培育壮大旅游企业,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升景区管理水平,加强旅游市场整顿,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加强城乡市场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社区商业网点建设,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农村商业服务网点,规范建设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稳步推进农村集贸市场建设,方便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出口产品品牌,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稳步扩大外贸进出口规模,力争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5亿美元。加强对外经贸合作交流,鼓励和引导企业开拓对外经济合作业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力争引进外资9000万美元。支持鼓励对外工程承包,继续扩大境外劳务输出规模,力争外派劳务2200人次以上。

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优化投资结构。认真对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储备和申报一批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资金投入,确保项目总量增加、质量提高、接替有序和良性循环。结合全市产业布局和发展走势,强化产业政策引导,鼓励民间投资向高新技术产业、资源依托型产业、“三农”及社会事业、城乡基础设施等领域聚集,进一步挖掘民间资本潜力,增大对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项目的投入。力争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亿元、增长15%以上。

大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完成绕城高速公路西段建设、省道203线仪陇至蓬安段整治、省道204线南部至蓬安段改建、省道302线阆(中)剑(阁)路改建、国道212线嘉陵至吉安段改建等一批交通建设项目。加快升钟库区西河大桥建设。推进国道212线潆溪至西充一级公路改建工程,支持达成铁路复线改造、南渝高速公路建设,争取高营公路、兰渝铁路早日开工建设。确保金溪、小龙门航电工程竣工,加快沙溪、凤仪航电工程建设。大力支持仪陇天然气净化厂建设,争取营山天然气净化厂立项。积极配合做好四川核电站和南(充)广(元)、南(充)巴(中)高速公路等一批项目的前期工作。

加快城镇化进程。积极开展近期建设规划、控制性详规和各类专项规划的编制,做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的准备工作。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市政府新区、江东新区建设开发步伐。强化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加大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管理力度,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五、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积极推进各项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和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认真落实项目建设招投标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继续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指导已改制企业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规范国有产权交易行为,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清理工作,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鼓励、支持和引导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抓住国际国内生产要素优化重组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有利时机,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组织开展好专业化和专项招商引资活动,突出产业链招商、小分队招商、行业招商、以商招商,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果,增强招商引资实效。筹备和办好第十九届西部商品交易会。

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瞄准长江三角洲、泛珠江三角洲等重点区域,搞好区域经济合作和产业对接,实现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积极参与成渝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快培育具有自身特色和较强竞争实力的支柱产业。加大对县(市、区)产业发展的指导支持力度,促进各县(市、区)之间资源共享、产业联合,形成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县域经济格局。

六、强化环境保护和节能降耗工作,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造林绿化和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扎实推进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建设。加快城市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前期工作。推广清洁生产和农村沼气,发展生态产业和环保产业。建立健全环境监管长效机制,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切实加强环境执法监管力度,坚决杜绝产生新的污染源。

抓好资源节约工作。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水平。巩固矿业秩序整顿成果,依法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积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支持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循环经济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的节能,积极开展节水、节电、节气活动,加快推进节约型机关、节约型社会建设。

七、加强财政金融工作,提高保障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努力增加财政收入。坚持依法治税,大力培植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强化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和基金收入等非税收入征管,严格规范减免缓审批程序。抓好政府基金、土地出让金及各类收费管理,加大国有资产经营力度,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规范财政资金管理。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工资发放、机关正常运转和社会保障等必需经费,加大对培育产业和解决群众疾苦方面的投入。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政府采购等财政管理制度,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收支分类改革。强化对国债资金、政府投资性项目等专项资金的监管和审计,建立完善资金使用效益评价和监管体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政府债务管理,严禁新增并逐步化解乡镇债务。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推动金融创新,改进金融服务,改善金融市场。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工业企业、新农村建设、重点工程等的有效投入。积极支持农村金融改革,扶持地方金融机构发展。深入开展金融环境专项整治,依法打击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新型银企关系,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支持保险、证券业稳健发展。

八、实施“十大惠民行动”,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坚持把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和谐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全面发展各项事业。

精心组织实施“十大惠民行动”。 一是实施就业促进行动。城镇新增就业3.7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1.8万人,其中“4050”等困难对象再就业5500人;确保全市新出现的零就业家庭符合条件的每户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再就业。二是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行动。把符合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城镇居民全部纳入低保,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补差标准;积极扩大农村低保覆盖面,把符合条件的11.77万农民纳入农村低保;把符合“五保”条件的5.09万人纳入供养范围,确保集中供养比例达到10%。三是实施教育资助行动。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继续对农村困难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补助农村贫困家庭15万名寄宿生生活费;全部免除城市低保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并免费提供课本;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四是实施医疗保障行动。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扩大到7个县(市、区),使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县(市、区)的80%以上农民享受合作医疗;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在市辖城区每个街道办事处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新建或改建农村乡镇卫生院78个;积极开展城乡困难群众的医疗救助;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五是实施农村交通建设行动。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成通乡油路或水泥路300公里、通村泥结碎石路800公里。六是实施安全饮水行动。从今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全面解决全市农村饮水特别困难的90.3万群众的饮水困难。2007年解决45万人的饮水困难,其中红层找水打井1.5万口。今年底前全面解决升钟库区群众的饮水困难。七是实施农民工培训行动。培训农民工20万人。八是实施农村安居行动。帮助解决农村无住房特困户的住房,资助2000户农村困难群众进行危房改造;新打沼气池3万口。九是实施扶贫解困行动。解决1.5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5万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万人结对帮扶构建和谐社会”活动。加大升钟库区扶贫开发力度,完成三年库区扶贫第二个年度计划。十是实施生态环境保护行动。进一步加强嘉陵江流域南充段水环境综合治理,启动西充河顺庆段污水截流工程,完成重点工业污染企业的治理任务;积极开展场镇污染治理工作,启动10个建制镇生活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大升钟库区水污染整治力度,全面完成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水质监测工作;大力推进土地整理“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4万亩,新增耕地4000亩。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完善就业再就业服务体系,兑现落实优惠政策,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岗位开发力度。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和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面,提高基金征缴率和备付能力。

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继续抓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运用。巩固提高义务教育成果,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积极支持高等教育,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加强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抓好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做好大中专毕业生的就业服务工作,大力引进高层次、实用型和紧缺急需人才。加快公共卫生和医疗救治能力建设,完善城市、农村和公共三大卫生服务体系。加大对艾滋病、结核病、乙肝等重点传染疾病的防控防治力度。积极开展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监管,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培育文化产业,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申报工作,繁荣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和广播电视事业,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强化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和权益保护。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支持部队建设,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和民兵预备役建设,做好拥军优属、优抚安置工作。抓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搞好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抓好妇女儿童、防震减灾、档案、地方志、人防、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老龄、残疾人等工作。

深入推进“平安南充”建设。大力开展“五五普法”活动,提高全民法制意识。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和矛盾纠纷排查工作,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努力化解各种矛盾和纠纷。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构建公共应急平台,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和群体性事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安全隐患整治和重大危险源监控,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强化对食品、药品等行业监管,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行为,促进社会安定和谐。

 

关于政府自身建设

 

新的形势、新的任务对政府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一年,我们将按照“为民、开拓、务实、清廉”的要求,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管理方式,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努力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效能政府、廉洁政府,不断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着力建设法治政府。主动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自觉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和人民团体的联系,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广泛接受公民、社会和新闻舆论的监督,确保公共行政权力的依法、公正、有效运行。坚持和推进依法行政,加强行政执法监督,防止和纠正行政不作为、乱作为,积极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完善重大问题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决策责任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充分发挥基层政权和社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

着力建设责任政府。认真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进一步理顺部门分工,划清部门权责,规范行政行为,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积极面对矛盾,勇于承担责任,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树立敢负责、有权威、讲诚信的政府形象。

着力建设服务政府。牢记执政为民宗旨,密切联系群众,加强政府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和联系。认真落实各项利民惠民政策,建立健全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和权益保障机制,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增强政府公信力,努力营造基层满意、企业满意、群众满意的服务环境,使政府工作更加合民情、得民心、顺民意。

着力建设效能政府。坚持讲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克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等不良倾向。强化目标管理考核,加强政务督查督办,坚决整治执行不力、政令不畅的行为,深入推进效能建设。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和电子政务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努力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着力建设廉洁政府。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坚持市场化配置资源,加大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加强对投资领域、资源分配和再分配中的经济监督,对政府重大投资项目实行全程监督。抓好大案要案查处,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治理商业贿赂工作。牢记“两个务必”,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的精神,坚决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干部生活作风建设,讲操守,重品行,注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工作,任务光荣而艰巨。我们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市第四次党代会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过硬的作风、更加得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为加快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而努力奋斗!

名 词 解 释

1、“百村示范”工程:指按照中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和“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项目配套、政府引导、农民参与、整村推进、务求实效”的原则,全市每年选取100个行政村,通过整合水利、交通、能源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项目资金,集中力量将其建设成为具有“新产业、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新机制”的新农村示范村。

2、“新村扶贫”工程:指对全市1138个重点贫困村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的阶段工作思路,实施整村推进,改变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以达到增加收入、脱贫致富的目的。

3、“四权”模式:指强化党支部的领导权、规范村民会议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保障农民群众的监督权。

4、“零就业”家庭:指家庭成员在法定劳动年龄内(男性16—60周岁,女性16—50周岁),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但无一人就业的城镇居民家庭。

5、“两免一补”:指国家对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交杂费和教科书费,对生活困难的住校生给予生活补助的规定。

6、“三同时”制度:指污染治理设施与建设项目必须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运行。

7、 “20户龙头倍增计划”:指为鼓励重点企业迅速做大做强,从全市345户企业中挑选出对产业发展具有支撑带动作用的20户龙头倍增型企业予以重点支持。

8、“100户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指为增强重点企业对全市工业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挑选100户成长性好、有发展前景的成长型企业给予重点扶持。

9、 “4个百亿产业”、“2个百亿企业”:指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我市“十一五”工业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发展石油化工、机械汽配、丝纺服装、农产品加工4个收入过100亿元产业,培育南充炼油化工总厂、东风汽车南充分公司2个百亿元企业。

10、 “两基地一中心”:指西部优质茧丝原料基地、丝绸服装生产基地和丝绸服装交易中心

11、“东桑西移”工程:指为实现我国丝绸行业战略性结构调整,2008年前,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万亩以上蚕茧生产基地,东部地区通过优化现有优质茧丝生产基地和丝绸加工园区现代化水平,带动西部发展;2010年前,中西部地区蚕桑生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形成一批国家级重点蚕茧生产基地和一定规模的丝绸初加工能力,新增200万亩桑园和200万担以上蚕茧增量,形成东部优化、中部提升、西部大力发展的茧丝绸优势产业带。

12、蚕桑“百万工程”:指通过3—5年的奋斗,全市桑园面积达到100万亩,产茧达到100万担,蚕农茧款收入达到10亿元,蚕茧综合加工产值达到100亿元。

13、“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指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商务部2005年在全国开始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引导和鼓励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延伸连锁经营网点到农村,在县城建配送中心(店),到乡镇和村建便民连锁“农家店”。在把工业品送下乡的同时,疏通农产品进城渠道。目前我市已确定3个试点县、4个试点企业,建成8个配送中心和1065个农家店。

14、四项清理:2006年8月,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开展清理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机关私设“小金库”、干部入股煤矿、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违规经商办企业工作,简称“四项清理”。

15、“两路一桥”:指顺庆区潆溪镇至仪陇县新政镇道路改造工程、仪陇县新政镇至马鞍镇道路改造工程、仪陇县新政嘉陵江大桥建设工程。

16、“金土地”工程:即专项土地整理,指在现有农地范围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治理,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生态条件,新增有效耕地,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