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历史文化】南充制盐史:千年工艺传承

时间:2023-10-16 18:22 | 来源:南充记忆

      四川南充生产井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从东汉和帝永元二年(公元90年)在充国县(今南充市南部县柳驿乡)开始凿井。那时四川南充地区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凿井、提卤和制盐技术,用双手和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完成打井制盐的全部过程。最初的采卤都是采集地表浅部的卤水,井深在几十米到百米左右。采用楼架,安装定滑轮汲取卤水,井上有两层高耸的井架,井架上装有滑车,下坠的绳索两端系有吊桶,有4人共挽,一上一下汲取卤的木架,放下时,另一端汲满卤水的吊桶便被提升上来。吊桶提升上来,卤水倾倒进井架旁边的容器中,然后利用落差通过笕筒引流,注入设在火灶旁边的卤水缸。煎盐的大条灶上,一字排开五口烧锅,卤水便在这烧锅中煎烧成盐。

    唐初沿隋旧制不收盐税,南充盐业迅速发展,到唐元和六年(811),果(南充顺庆清泉坝)、阆(南充阆中)两州盐产自给有余,运销秦、陇、凤、文、成等州,当地人民喜食果、阆两州井盐,成为当时比较有名的盐区。

    宋皇祐元年,阆州私坊效法川南卓筒井钻井工艺,开凿小口径井。卓筒井井口直径仅八九寸,最深超过百丈;使用了“圜刃”的凿井工具,这种新式冲击钻头的发明,使得机械凿井成为可能,即利用圜刃带有凿钻头的钻杆,一起一落顿击捣碎井底岩石而使盐井逐步加深。这种圜刃被设计为圆球形,也是后来各种钻头形制迭变的基础;圜刃钻进一定深度,要提起钻头,捞出岩屑、泥沙,方法是将简易提升装置扇泥筒放入井中,将岩屑、泥沙自动装入提出井口;井胚成型后,用大楠竹去节中空,“牝牡相连”,下到井内作成人造井壁,既可防止地层淡水渗入井内,又可避免盐井塌方或陷落,这又称为“凿地植竹”;用小于盐井口径的竹筒作汲卤容器,用牛皮作为活塞置于筒底,利用井底水的张力和筒内水的下压力,将卤水汲出井口;井口竖立大木架,附近设置车盘,绳的一端系车盘,带动木架上的辘轳提取卤水。

    卓筒井是中国钻井技术从大口井向小口井过渡的标志,而且已经具备了近现代深井钻凿工艺的基本要素。正是来自中国的民间智慧和技术手段造就了世界钻井技术之开端。随着技术不断完善,钻杆越来越长,井架越来越高,材料越来越新,采卤和输卤量越来越大。

    宋皇祐元年(公元1086年),果阆两州私坊开始卓筒井钻井工艺,开凿小口径井,井深可达几百米,钻井采卤技术向前迈进一大步。卓筒井是中国钻井技术从大口井向小口井过渡的标志,而且已具备了现代深井钻凿工艺的基本要素。

    1933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先后解放南充南部、阆中等地,建盐井3560多口,盐灶450多个,盐工5000多人,日产盐60万斤,及时将大批食盐运往苏区,解决了苏区军民的食盐问题。

    抗战时期,日军占领我国海盐产区,封锁了长江口,1938年11月,相继攻占武汉,海盐向内地输送的通道被截断。日军妄想作为抗战重要战略物质的食盐在中国大后方得不到补给,陷于淡食恐慌的中国人,就会不战而屈。然而这只不过是日军的春梦一场。海盐没有了,但是中国还有丰富的井盐。四川产盐区向周边省份输送食盐,支持抗战。作为当时四川三大盐区之一的南充南阆盐区继续向陕甘及周边各县等地输送食盐,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7月25日,四川省第一口岩盐深井充二井启用的现代钻井技术在南充县(今南充市高坪区)凤凰乡钻探完钻,井深3008米,首次揭露川中盐盆南充构造有着丰富的岩盐矿储存。随着近年的深度均在2800米左右的南三、四、五、六、七、八井先后投入使用,南充的井矿盐开采史经历了从地质表层汲取黄卤,卓筒井釆卤,到深钻地层开采岩盐矿的转变,卤水的类型也从杂质多、浓度低的黄卤,转变为天然优质的钙型卤水,从而率先开启四川从井盐迈向矿盐开采的新篇章。

    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始到现在,得益于盐矿资源的禀赋和国家政策的支持,南充盐业由平锅制盐发展为真空蒸发制盐工艺,先后经历了五次技改升级,不断提升制盐水平和规模,成为四川四大制盐基地之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