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艺术】南部县双峰傩戏

时间:2024-06-27 21:37 | 来源:南部县非物质文化名录

傩戏也称傩舞,是一种地方戏,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朝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到周朝把祭祀仪式称为傩。在当时不仅有乡人傩,周天子和诸侯还举行“大傩”“国傩”。傩祭时,身穿兽皮、脸戴面具进行跳跃呼嚎,扮作鬼神歌舞,表现神的身世事迹,并合唱充满巫术咒语味道的祭歌以达到驱鬼逐疫的目的。各地有“傩愿戏”“傩堂戏”“师公戏”“师道戏”“端公戏”等不同的称谓。

南部县傩戏又分傩坛戏、傩阳戏。傩坛戏又称端公戏,它主要反映人间和地狱的一种祭坛、驱鬼神,也就是人们称的地下三十二戏。傩阳戏又称提线木偶戏,反映天上神仙劝人们为善、消灾祛邪、保佑平安,称为正坛,也就是人们称的天上三十二戏,即说地下也有的,天上也有。地下的要戴面具,人、鬼、神都有人情味,有说唱、有歌舞、有简单节奏,并以时间长短来伸缩演出的节目。傩戏面具狰狞,服饰奇特,动作凝重,言语古怪,狂欢的仪式和充满神秘的场景,兼容说、唱、跳、祭坛、驱鬼逐疫等表演形式和内容,娱神娱人,别具特色。傩舞的发展对地方戏曲、歌舞都有很大的影响。傩戏这一具有神秘色彩的原始戏曲,被称之为民间艺术的“活化石”。它主要反映拜神祈福、祭祀、驱鬼逐疫等内容。南部县傩戏历史悠久,曾流传于大坪、伏虎、升钟、保城、双峰、南隆、楠木、马王等乡镇。在演出时脸戴面具,手持扶尘或木棍。表演动作一般较简单原始、大多以锣鼓、唢呐、二胡伴奏,并以人声附和进行拜神祈福、驱鬼逐疫。人们把它称为“师公脸壳戏”“跳端公”或“耍傩傩”。


南部傩戏于清朝传入,第一代传人杜先洪,定下传承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这样一代一代口传身授给杜春龙、杜维亮、杜天仁、杜玉生、杜洪生、杜南楼、已在杜家历经七代人。杜南楼接任后,开始只能表演不会做面具,后又拜苍溪县龙门山伏洪和为师,从18岁至22岁学习做面具,艺成后回家开始进行傩戏表演,在剑阁、盐亭、南部等一带演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南部傩戏也面临的传承的危机,杜南楼毅然打破了原来的传承制度,收蒲七五、鲁海平为第八代弟子,延续傩戏的传承,通过他们的收集整理,并将傩戏整理成《川北古傩》《南部县民间艺术》书籍,供大家了解学习傩戏。目前傩戏有《柳毅传书》《死而复活》《神仙死了》《包公惩城隍》《和谐的祈祷》《祈水》《俏妞闹春》等几十个节目。

20世纪60年代,南部傩戏被视为封、资、修,遭遇到强制封杀,而濒于失传。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南部傩戏得到了很好地保护和开发。在此基础上,2007年县政府投资十万元打造南部傩舞,并参加十九届西部商品交易会开幕式演出,又参加南充市 “和谐南充·激情绽放” 大型广场文艺展演,2009年,应邀参加了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会的开幕式表演,2009年10月参加中国升钟湖钓鱼大赛开幕式演出。上海电视台、成都电视台、南充电视台等先后进行了专题宣传。同时新华社、《四川日报》《四川政协报》《成都商报》《华西都市报》及50余家网站做了大量的报道。2009年6月,被省政府列为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47,编号IV-4。现在南部县傩戏不但重上舞台,还坚持常年为群众演出,为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