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府网 | 四川省人民政府
搜服务
智能问答 新媒体矩阵 官方微信
官方微博
南充市 营商环境 留言专区

【廉润果州】颜真卿:字如其人 秉直刚正

时间:2023-10-11 17:56 | 来源:南充日报

颜真卿

字如其人 秉直刚正

苏轼曾云:“故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书至于颜鲁公,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巧合的是,1200多年前,杜甫、颜真卿、吴道子都在南充境内留下了足迹,他们笔下有一个共同的意象,那就是嘉陵江。

人们谈及颜真卿,往往折服于其朴拙雄浑、大气磅礴的书法作品,但是,他的人生远不止书法所能全然概括,他还是位刚正不阿、忠贞不屈的唐代名臣。中秋节前夕,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日子,我们沿着颜真卿的足迹,从嘉陵江边的离堆,追寻到大云梁上,跨越千年历史时空,走进颜真卿的世界,看到的是一副有血有肉、至情至性的盛唐脊梁。

嘉陵江畔 碑文流芳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这是颜真卿有名的《劝学诗》。作为“孔颜曾孟”儒学四姓的颜氏一族,颜真卿的家学渊源十分深厚。细数祖上的风流人物,有孔门七十二贤之首的颜回,与谢灵运齐名的颜延之,写《颜氏家训》的颜之推,著名经学家颜师古……德行、书翰、文章、学识,是颜氏家族引以为傲的优良传统。

仪陇县离堆文化公园里的颜真卿雕塑

出身书香门第,颜真卿从小就养成了“勤”的优秀品质。颜真卿三岁丧父,家境清贫,买不起纸笔,于是用毛笔蘸黄泥水在墙上写字,一边复习功课,一边练习书法。颜真卿二十多岁时,曾游历长安,拜张旭为师。据说,颜真卿在张旭住所待了一个多月,日日勤奋练习书法,求教笔法要诀。

张旭被颜真卿的勤奋和真诚打动,于是告诉他:用笔的妙诀是“如锥画沙,如印印泥”。颜真卿若有所悟,将谈话的内容一一记下,回去后写成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流传至今。

唐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26岁的颜真卿中进士。在开元年间如果能考中进士,必然才学卓然。中进士后,颜真卿先是担任校书郎,后又被任命为醴泉县尉、长安县尉、殿中侍御史等官职,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由于秉性正直,不阿谀权贵,不屈意媚上,颜真卿一生仕途坎坷,数次被贬为地方官。

因为一次贬谪,蜀地留下了颜真卿的千古碑文。

唐肃宗乾元三年(公元760年)八月,52岁的颜真卿从长安启程向蜀地走来,此行,他取道嘉陵江,目的地是蓬州。几天前,回到京城出任刑部侍郎才几个月的颜真卿,因率群臣上表问候迁于西内(长安城太极宫)的太上皇李隆基,被权臣李辅国遣御史诬奏,出贬蓬州长史。

仪陇县博物馆内展陈的《鲜于氏离堆记》

赴任路上,至阆州新政县(今仪陇县新政镇),遇到了好友鲜于仲通的儿子鲜于昱。他乡遇故知,颜真卿游览离堆,饱览嘉陵江风光,晚上留宿在离堆山鲜于氏旧居。颜真卿与鲜于氏本是世交,有忘年之契、笃世之亲。夜晚,回忆几年来的遭遇,往事如潮,感慨甚多,便拿起笔写下了这篇《鲜于氏离堆记》,把心思和情感都付诸笔墨之中。

撰《鲜于氏离堆记》,颜真卿纳新意于古法之中,正式走出“二王”(王羲之、王献之)至初唐楷体的篱墙,创立崭新的“颜体”。公元762年,《鲜于氏离堆记》被刻于离堆山上。千百年来,经过自然风化,刻于石崖之上的碑文大多消失不见,现存的仅有39字,被精心保护在鲁公亭中。

颜真卿与新政离堆的故事被后人争相传颂。明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监察御史卢雍书写了《颜鲁公祠记》,目前这块碑刻放置在仪陇县博物馆展厅中,是颜真卿在仪陇的重要见证。

嘉陵江畔,鲁公亭前,沧海桑田,物是人非,那些石碑上的刻痕,却释放出恒久的力量与光芒。

救灾恤民 民颂其德

告别鲜于氏后,颜真卿离开新政,前往蓬州。蓬州官吏和附近百姓闻讯后,纷纷前来迎接新上任的蓬州长史,争相一睹大书法家的风采。当时,蓬州州治在今南充市仪陇县大寅镇。

仪陇县博物馆内展陈的颜氏书迹

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汉朝相国萧何第二十五世孙萧衍建梁朝政权,史称梁武帝,在川北设隆城郡与仪隆县,郡县同治在今仪陇县金城山顶,同时置大寅县,县治便在今大寅镇后山海拔700多米高的大云梁上。到唐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蓬州徙治大寅县,大寅开始了州县同治时代。

“最早的大寅县城就在大云梁上,是当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大寅镇文化站站长谭东介绍,大云梁有上城与下城之分,现在保存下来的大寅老街就处在下城的位置,而上城遗迹早已被历史掩埋。

自南梁以来,大寅县城的建筑物曾十数次毁于火灾与兵祸。文物工作者曾多次在距地表一至二米深处的地下土层中发现过大量的瓦砾、房基、木炭、火灰等遗存,现在山上依然保留有巨大的石磨和石室,都是古人生活的见证。

在谭东的带领下,我们登上大云梁,在一垭口处,当地百姓竖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蓬州府大寅县遗址”。继续向前行进,路边出现了一块巨石,巨石中部有一石窟洞,洞内雕刻三座石像,中间的石像头戴官帽,帽子两侧伸出两只帽翅,颇具唐朝样式。“据推测,这个石像很可能就是颜真卿,是当地百姓为纪念这样一位好官而刻的。”谭东说。

仪陇县博物馆内展陈的“颜鲁公祠之碑碑文”

《颜真卿年表》记载: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颜真卿任蓬州长史,救灾恤患,民颂其德。颜真卿在蓬州为官的史料极少,而“救灾恤患,民颂其德”短短八个字,足以概括其德行。“‘卿’与‘庆’发音相同,至今,在大寅当地,老百姓仍口口相传‘庆大人’‘庆老爷’的故事,甚至还将种植的李子取名为‘庆老爷清脆李’,可见其在百姓心目中的神圣地位。这或许是百姓怀念颜真卿的一种见证。”谭东说。

颜真卿在蓬州任上勤政爱民,体恤民情,革除时弊,慎用刑罚,鼓励农耕,把蓬州治理得井井有条。当时的蓬州夜不闭户,路不拾遗,颜真卿也深受蓬州州民爱戴。如今,在蓬安县文化馆内,保存着一块“鲁公石”,据传是颜真卿在蓬州时友人所赠,后遗留在蓬安。

清光绪《蓬州志》卷十五《艺文篇》录有蓬州知州姚莹描绘鲁公石的诗作《秋日即事》:“一峰笏立阶前石,千载人传属鲁公……”千百年来,蓬州百姓始终怀念着颜真卿,哪怕是一块石头,都无比珍惜。

清廉为官 一身正气

“修齐治平”是颜真卿一生远大的理想。

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关中大旱,又有江南水灾,导致京师粮价飞涨,斗米千钱。颜真卿也遭遇了缺衣少食的窘境,全家喝粥已经过了几个月,后来连粥也喝不上了,只能写信向好友李太保求助。

这封函札被称为《乞米帖》,里面写道:“拙于生事,举家食粥,来已数月。今又罄竭,只益忧煎,辄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实济艰勤。仍恕干烦也。真卿状。”谈到窘困的原因,颜真卿直言不讳,说是不擅长谋求生计。

后来,因为妻子生病,需要鹿肉入药,颜真卿又向李太保求鹿脯,写了一封《鹿脯帖》。其实颜真卿作为朝廷高官,只要他愿意,无数条生财之道就摆在他面前,但他宁肯低头向同事“乞米”“求脯”,也不愿做贪官污吏之流,始终坚守着心中的清明。

仪陇县博物馆内展陈的“颜鲁公祠之碑碑文”

唐德宗建中四年(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唐德宗在宰相卢杞不怀好意的劝说下,命75岁的颜真卿为宣慰使,前去劝谕李希烈。颜真卿看穿了卢杞的险恶用心,但他不忍坐视大唐危局,宁愿以身试险。

有朋友想阻拦他,颜真卿却坦然地吩咐了遗骨归葬的后事,并说:“君命也,焉避之!”这就是颜真卿,永远学不会明哲保身,永远赤诚天真,永远昂首向前。

唐德宗贞元元年(公元785年),颜真卿在蔡州凛然拒贼,终被缢杀,忠烈殉国,时年77岁。颜真卿的尸身,直到李希烈死后,才得以送回京师,归葬祖茔。唐德宗李适令废朝五日,举国悼念颜真卿。李适评价颜真卿的为人:“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

常言道:“人如其字,字如其人。”颜真卿的为人和他的字一样,既正且直,犹如风雪中的巍巍古松,屹立不倒,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宋代朱长文在《续书断》中,将颜真卿的书法列为神品,并评说:“点如坠石,画如夏云,钩如屈金,戈如发弩,纵横有象,低昂有态,自羲、献以来,未有如公者也。”

颜真卿的一生,一半在沙场、在朝廷的错综斗争中度过,是历史上的忠臣,气节为后人所敬服;另一半在书斋一方宁静的天地中度过,他钻研艺术、文学,酷爱书法,最终走向一代书法家的巅峰。

人物简介

颜真卿(公元709年—公元785年),字清臣,别号应方,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杰出的书法家,其人秉性正直,做事一丝不苟,做人刚正不阿。唐代宗时官至吏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人称“颜鲁公”。公元760年至762年,颜真卿任蓬州长史,救灾恤患,民颂其德。颜真卿书法精妙,擅长行、楷,创“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为“楷书四大家”,与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南充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承办:南充市电子政务服务中心

网站标识码:5113000012 | 蜀ICP备05029665号-1 | 川公网安备51130202000205号

X
市政府门户网站提醒您: